申请部分
迷思一:一定要有跟电影制作相关的学经历才能申请美国电影制作研究学院?
否,其实美国电影制作研学院所本来就不是针对大学已经学过电影的人去念的,反而更欢迎是其他领域的人,原因很简单,他们希望不同背景的学生进来互相给对方不同的刺激而不是进来一堆想法上、创作上都很相似的人。像我当年二年级的编剧课班上12个人,有的写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黑色喜剧、发生在苏丹的政治阴谋、音乐剧(所以当table reading必须得“唱出”角色台词时,我真的很想扯光我的头发)、小型美式独立制片的题材(有点类似The Savages)、南北战争片、科幻片、殭尸末日片等等。导演课就更不用说了,大家拍出来的东西可谓包山包海,可以看出大家心理有多变态…..噢不是,很多元化…..况且,对教授们来说,你大学已经学四年电影了,电影制作又不是医学院,是有什么必要念“七年”!?赶快出去真实世界拍电影才是真的。所以,申请的关键是什么?到底怎么样才能申请上,这很难给出一个笃定的答案,毕竟MFA是相较于理科、商科等领域更主观的世界,有时候某人觉得是难得一见的天才的学生在更多其他人眼中可能是连路人都不如的庸才,根本没有所谓标准的客观条件可以参考,我个人觉得唯一一个可称作为“不败”的切入点就是——让读者相信他/她若没有录取你/妳将会是一个要命的错误,至于怎么达成这一点,这又是另外可以写成一个系列文章或跟申请者谈上七、八小时的题目了…..
迷思二:大学念电影对于申请美国电影制作研究所比较有帮助
否,理由见第一点。虽然对申请没有直接加分但我相信对于念研究所时会有帮助,毕竟你不必重头学起Final Cut Pro、使用摄影机等技术面的东西,不会像我第一学期在摄影机与剪接软件中苦苦挣扎着。
迷思三:提交影片作品能提高申请美国电影制作研究所的机率
不一定,因为要是作品拍得不怎么样,反而可能会害你失去机会,本来教授们对你/妳搞不好还有一种美丽的幻想,可能一看到作品就清醒了(这是我们教授亲口说的)。
迷思四:GPA与托福愈高愈好、最好大学念得是名校、推荐信是大人物写得比较有机会等等…
否,理由见第一点。与其是个乖乖牌,从小顺遂一路上名校,反而是高中刚毕业就跑去阿富汗打仗或是放弃舒适的工作跑去非洲传教等人生经历更能说服教授你/妳“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然而,不可否认,推荐信很重要,大人物必定会让读者好奇或是加深印象,但写得很动人的推荐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关键是申请者必须好好审视自己具备哪些优势,善加利用。
就学部分
迷思一:念了美国电影制作研究所就能学会美国电影工作者怎么拍电影、电影产业的规则等
这是一个我去念书之前也有的迷思,说它是迷思是因为我虽然确实在学校期间了解到许多拍美国电影可能会使用的方法像是他们制作预算的方式、拉时间表的方式、读写合约等,可是电影制作从来就不是一个在课堂中学习的科目。在学校拍短片很容易,从写剧本到找同学帮忙当工作人员、找演员到最后的后制往往都是几十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但真实世界不是如此。一部电影从谈投资到找主创与建组(编导演制、摄影、美术、特效、动作、剪接)到实际拍摄之后进入后期:剪接、特效制作(还要回套最终剪辑版)、声音制作(配音、音效制作、配乐、混音)、调光、出片(不同地区还要做不同字幕版本,出不同规格档案等),发行之前还要做预告片、片花、EPK等,发行时还有各种宣传活动等,有许多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次合作,从最初到最终会接触上百人,David Fincher用过一个比喻我认为很贴切,他说拍电影就像是导演站在一百米以外的地方对拿着一只画笔的一百人大喊他的指示,怎么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内,让几百人的组有效的往同一方向前进,这是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展现,在课堂上很难有机会锻炼。有许多事情不是没人教你而是根本也没人碰到过,是,在学校是学过基本的框架,但框架与实际操作真的是两码事,电影制作永远是要抱着一颗征服一座没人爬过的高山的决心,每天一步一步的开辟新道路。
迷思二:在校期间拿高分对于以后找工作有帮助
我也是去上学后才知道原来MFA的评量系统是pass/fail,我不确定是不是每一所学校接如此,但至少Columbia University是,所以每个学期出来的成绩若是有一科fail,基本上也就有毕业危机了。反过来说,表现得再好,顶多得到一个high pass的荣誉,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人会在乎你/妳的在校成绩,一切都是能力与作品说话。
迷思三:关于念电影制作研究所的开销(例如:学费、生活费、拍摄毕业制作的花费等)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主题,因为念电影学校开销真的——非——常——大。撇开因校而异的学费与生活费外,每个学校的器材与设备水平也差很多,导致即便是学校有器材可以免费借,很多学生还宁愿花钱去租好一点的器材使。而且,每个学校对于“毕业制作”的政策很不同,有的学校是出钱给学生拍毕制,会设下种种规范,最后版权也归学校所有(学生可以自行投影展但若卖出影片赚了钱则不归学生所有);更多的学校则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资源或筹钱去拍毕业制作,所以有的学校就有强大的资源中心专门提供各种基金会赞助、比赛、奖金等信息(是的,Columbia就有超强大的Arts Resource Center),或是利用像现在很流行的crowd funding网站募资,也有不少国际学生是回母国找政府补助或与合作过的公司达成某种合作关系(像是有些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兼职拍广告,这些公司可能就会愿意提供一些技术上或资金上的支持),其实学校放任不管的毕业制作虽然找钱的过程往往很辛苦,但却往往也是很有收获的经历,而且正因为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反而能激发创作团队的创造力,磨炼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一部毕业制作大概会花上多少美金,我只能说,当时2010年的我们学校的平均约为20,000至30,000美元左右,这个数字只会逐年继续上升。
迷思四:毕业于名校的电影制作研究所(如:NYU, USC等)比较容易找到电影工作
我很想告诉大家答案是“No”,可是实际上比较接近…..probably, not always but mostly…yes。这并非因为有名校的光环加持而是因为电影这一行仰赖的不是CV而是“关系”,你的校友网愈深愈广,你就容易更名正言顺得取得跟这些人认识与打交道的机会,今天一个制片找助理,很少人会去网上登一篇征人启事撒网捕鱼式的找一个陌生人来工作,反而是找朋友推荐或是写信到自己以前的学校请教授推荐一些觉得还不错的学生或校友。当然,学校的标签不能保证你能得到这份工作,但是却能为你敲开许多大门。(再次强调,我这里说的是名校所带来的机会创造,而非能力高低)
其实电影圈跟土匪/黑帮有点像——需要保人才能进入。
In the end, 电影制作研究所并不是一个进入电影产业或是成为一位电影工作者的保证,它只是众多拍电影之路当中的一个选项,由于此路时间与金钱成本不小,所以真心建议各位看倌三思而后行(其实我很想说“跟对一个好老板/老师”可以少撞墙十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文章:
精选案例推荐: